气候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共同挑战。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马德里会议于本月15日超时两天落幕,却未能达成实质性谈判结果。尽管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但各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却缺乏合作动力——曾经的中坚力量美国早已从《巴黎协定》中“退群”,而留在“群”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在关键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在此背景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展方面的角色非常关键。
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和环境治理方面成果显著。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其中,首都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最为突出。曾经一度“谈霾色变”的北京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加大防治力度、创新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3年以来,北京全市共淘汰4万蒸吨燃煤锅炉、实施5.2万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报废转出老旧机动车221.4万辆、累计推广2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42.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治方式对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城市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外,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今年年初,美国波士顿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对世界绿化面积净增长贡献率超过25%。曾经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成为中国绿色发展“名片”,而毛乌素沙漠也从流沙重新成为绿洲。这些成就无不显示着中国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行动力。
未来,中国对全球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合作还将起到推动作用。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任务”——《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实施细则谈判就涉及碳市场机制与合作,这也是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的最大分歧点所在,而碳交易市场机制将对实现把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有关研究显示,如果《巴黎协定》的第六条款有效施行,到2030年每年可为全球气候行动节省2490亿美元。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一旦完全启动,可覆盖全球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目前,在客观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之外,这一领域的全球治理存在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领导力缺失。今年11月4日,特朗普政府通知联合国要求正式开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这意味着推动各国在这一领域展开多边合作的凝聚力正在减弱。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新的领导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尽管仍面临改善民生等艰巨的发展任务,但仍可在推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多作用。
第一,中国应加强自身气候和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国家主席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精准地概括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
第二,中国在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中可与欧盟加强合作,发挥更多推动作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和欧盟成为支撑这一协定的两股主要力量。欧盟在本届气候大会上发布“绿色协议”,设立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则将在2020年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言,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是中欧合作的亮点。
第三,中国可以在海洋微塑料污染、海洋酸化、臭氧耗竭等其他气候和环境治理领域进行突破。气候和环境治理不仅限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等现象也为人类发展提出挑战。中国一方面可以在这些问题的防治上进行更多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各国达成共识,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第四,中国的民间力量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和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息息相关,维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民间力量参与。智库、民间环保组织和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与科学家都应发挥己之所长,为中国治理本国生态环境和参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气候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凝聚力量共同解决。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将贡献更多力量推动国际社会走出合作“瓶颈”,在能力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体现大国担当,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