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1年全国考试报名已开始,编辑团队会在第一时间发布考试报名信息以及辅导资料。小编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4.应激因素相关的心理疾病
应激因素可以引起各种躯体反应和心理反应,当过度反应时就会产生躯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在此我们着重谈论心理问题。不同的应激事件作用于不同的个体可导致不同的心理疾病,目前主要根据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对这些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有一类心理疾病为个体遭遇到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所致,例如,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如被抢劫、强奸等)、人际关系中严重的危机等,主要症状表现为伴有强烈恐惧反应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缓解,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案例6】患者男性,20岁,军人。
突然失眠,做反复出现死人的噩梦3天。伴心悸、对各种微弱的声音都反应明显的惊吓反应,手脚颤抖,不愿与人交流,极度疲乏。2周前,参加四川汶川救灾,多次到灾区运送大量的重伤员。既往体检。无精神病家族史。经药物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
【分析】
(1)2周前有明显的暴露于精神应激的经历。
(2)发病急,紧接精神应激后发病。
(3)症状内容为对急性创伤有关。
(4)以前没有精神疾病史,病程短。
另一粪心理疾病通常发生在个体的学习或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例如,从高中升人大学、移民、单位的变动等,症状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而程度又较缓和,多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主,则称为“适应反应(障碍)”。还有一类心理疾病发生在个体遭遇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心理创伤时,火灾、地震、战争等,症状持续的时间更长,可达数月到数年,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警觉性增高、对引起创伤回忆的事物的回避、对创伤经历选择性遗忘等,程度要较适应障碍严重得多,则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以上三种心理疾病为应激所致心理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心理疾病患者较他人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包括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遭遇生活事件多的个体更易患这些疾病,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些患者的个性特点更容易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是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从而导致在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与应激。
2002年底到2003年6月间,我国爆发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rc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受影响人群可能会发生与I激相关的心理障碍。有研究显示,住院的SARS忠者,出院时其中65. 7%有焦虑、抑郁、失眠、紧张等应激反应症状。出院后,以上症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缓解,到医院后1年,仍有约10%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症状。另有研究显示,在疫情结束后2个月有50%以上的患者有着焦虑、敌对、强迫及躯体化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不仅局限于SARS患者,同时也出现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疫区公众中。国外也有许多类似报道,如美国“9·11”事件、土耳其地震后均有急性的应激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单元碍发生。这种灾难性事件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是显而易见、无可争议的。但就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种灾难性的遭遇毕竟是罕见的,而那些人常常牵挂的、发生在周围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事件则更应当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及各种不良情绪都与生活事件呈正相关。
美国的Holmes较早地取用常人均值作为不同生活事件的刺激强度,用这种计分的方法来“客观”地测量人们经历的生活事件。我国也引进了该量表(详见第二节表1-1),测量结果显示神经症、抑郁症患者发病前1年内经历生活事件的频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这种运用常人均值的计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事件是客观稃在的,但要成为精神刺激则必须经过个体的主观感受。因为生活事件的实际刺激强度不仅受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强度的影响,更受到感受者个人的需要、动机、以往经历、个性及神经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有人曾做了这样一个研究,记录癔症患者就诊前1年内的生活事件,按常人均值和患者自评两种方法计分,发现自评分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更高。因此,主张通过自评的方法对生活事件进行定’陀、定量分析。运用这种自评的生活事件量表,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神经症患者发病前1年内所遭遇的精神刺激是正常人的1.7倍。
除以上个体可能遭遇到的事件外,环境因素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应激源。科学发达,工业发展,人口密集,各种噪声,空气和水源的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交通拥挤,竞争激烈,住房困难,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等,所有这一切均易令人焦虑、紧张,成为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来源。